我校学生在201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再创佳绩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11-11 浏览量:547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孙乾晶,一个被大多数同学称为“学霸”的风云学长,是否真的就和“传说”中的那样高不可攀呢?这是一个关于“学霸”的故事,讲述了他“学霸”以外的生活。
谦虚“学霸”
有人说,“学霸”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学习他们什么也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学习。
而“学霸”真的是这样的吗?
孙乾晶说自己不是“学霸”。
他看重的更多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成绩只是学习的一种量化,而太过于把学习量化并不是一件好事。
三年前他高考结束后,同学聚会的时候有人问他,以后打算做什么。孙乾晶的回答是不知道,他觉得大学还没有上,何谈以后呢?
那时的他从高考的“牢笼”解脱出来,和所有大一的学生一样,他也经历了迷茫期,感觉整天都在忙,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但是他却并没有从这种迷茫期中迷失了自己。
孙乾晶说,无论怎么玩,我都坚持一点,就是不能耽误正事儿。
正事儿指的当然就是学习。
他不认为自己是“学霸”,但是他说并不是自己谦虚,班上有很多学习能力比自己强的同学,那些同学成绩也许没有自己好,但是学习能力强,成绩的提高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冷面”主席
孙乾晶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学生会主席。
他个子不高,微胖,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他应该不是一个严厉的主席,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工作中的他要比生活中的他严肃得多。
工作的时候是一定要严肃的,嬉皮笑脸的是没办法安排工作的。孙乾晶说:“如果你以一个不严肃的状态安排下去的工作,部长、干事在完成工作的时候难免就会有推脱、延误,他们可能会觉得你很好说话,然后工作应付,这就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所以在工作的时候是一定要强制的。”
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孙乾晶大一时加入学生会,当然也是从最基础的做起。
他最先是在素拓部,那是一个工作很“艰难”的部门,组织观众,加素拓分。比如像贾平凹那样的大家来做讲座,所有人都想去,但是如果是没有名气的教授做讲座那就没有人想去。那怎么办?这就是工作,这就需要他去协调,需要忍耐,“如果在这个时候,你又要耍自己的小脾气,那就没有办法工作了。”孙乾晶说。
尽管工作艰难而且琐碎,但是和所他收获到的东西相比,比如交际能力、专业能力等,辛苦其实也算不了什么。
敦煌随想
孙乾晶说他最难忘的是去敦煌旅游。
在去敦煌旅游之前,他是做了很多的功课,了解了很多关于莫高窟的资料,其中对那个睡佛特别的感兴趣。
但是当他真正地站在那里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或者说是他了解到的那样。
资料中的图片很鲜艳、亮丽,给人的感觉是阳光的,积极的,但是导游的介绍却说那实际上一个大的棺木,寓言的是圆寂,这就给他一个极大的心理落差。
“有些东西,你看到的是那样的,你通过文字、音频、视频了解的是那样的,但是当你真正经历到,实实在在地触摸到的时候才会知道其实根本不是你了解到的那样。”孙乾晶说。
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感同身受,针没有扎在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会有多痛。这句话虽然听着有些矫情,但是确实是这样的。
从敦煌旅游回来之后,他想到了很多,从敦煌旅游到“感同身受”,从“感同身受”到人际交往。
孙乾晶说,所有的东西一定要真正的经历过才会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样的,这就教给他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一定要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换位思考,理解很重要。
和所有的学生一样,他也经历过迷茫,他也并非只知学习,他喜欢旅游,也会在旅游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他是“学霸”,成绩优异,荣获各种奖学金,深受老师喜爱。
他也不是“学霸”,或者说,他只是别人眼中的“学霸”。
他是孙乾晶,是西北师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大三学生,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普通学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