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是心与心的呼应
2012年9月,新生入学了。在入学教育这个关键点,我详细地给每一名学生介绍大学的管理方式,以及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完成从中学生心态到大学生心态的转变。我强调,大学不是传说中的象牙塔,而只是另一个新的起点。同时结合英语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精心选编了“大学该做的40件事”,在开学班会上详细地向学生讲述,与学生们分享怎样的大学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心与心呼应的入学教育,既是学生们良好的学习开端,也为全班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班级管理中,我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是朋友关系,一贯坚持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我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首先把学生看成是“人”,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由于有了对自己学生身份独特的定位,我尝试对学生管理教育方式的与众不同。工作中,我努力消除学生对自己的“敬畏”之情。让学生觉得我不仅是老师、是班主任,更是好朋友,是让人信赖可亲的大姐姐,愿把自己当亲人。说实话,我喜欢这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看。带着这份情感,我跟学生的聊天或谈心都是以拉家常的形式进行,在平等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会言无不尽。通过和学生常态化的聊天交流,许多学生减轻了心理负担,减缓了诸多心理压力,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来。
在和学生平等的交往中,我体会到,教育事业是爱的共鸣,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无疑就是家长,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时不在演奏着一首永不停息的交响曲,而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就是师生之间心心相映的那股真诚的爱。
班主任工作是情与理的交织
在大一第一学期,我所带的2012级英语2班学生基本上完成了从中学生心态到大学生心态的成功“转型”,学生们活力迸发,学习和参加各类文体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为了准备2013年迎新暨外国语学院短剧大赛,从改编剧本、创作台词、动作设计、服装搭配到道具制作等,我都亲自编导,动员和率领全班学生紧张排练,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外语短剧大赛”中获得“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表演奖”。赛后,我又及时对表现突出的“演员”进行奖励,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
班上有几位单亲家庭的孩子,且都是女生。我了解后,通过日常谈心、周末和节日探望、帮助学生找兼职等途径,让这几个孩子觉得有倾诉的对象,帮助她们自力更生、自尊自强。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区别对待,采取布置不同的作业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学习的水平。对生活上困难的学生,我通过私下送吃的方式,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舞。
女生多,男生少,这是外国语学院的特点。我所带的2012级英语2班也不例外。全班33名学生,男生2人,女生31人。在对学生逐一认真分析和研判的基础上,我坚持从入学开始,就积极倡导公开、透明、阳光、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防止造成宿舍学生关系不和的不良局面。每次开班会都反复强调务必认真遵守大一时大家共同讨论制定的舍规,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大家在和谐的宿舍中生活,在融洽的班级氛围中度过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大学时光。
我深知,班主任工作的重心是教育和管理学生,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注重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示范和引导,成功的思想教育工作,前提是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键是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方法是以积极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
班主任工作是师与生的成长
转瞬间,我所带的班级到了大三阶段,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反比前两年更重了,对学生们操的心似乎更多了。我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班内一些学生开始谈恋爱,我深知健康成长对一名大学生的人生是多么重要,我从一名女性教师特有的切身体会出发,正确引导,跟学生谈心。努力做学生的知心姐姐,和女同学一起探讨中国女性特有的美德,并多次召开“新女性: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主题班会,教育提醒女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尊重他人。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升。在教育教学中,我多次给学生强调“硬素质”和“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硬素质”和“软素质”是我对素质的独特理解和分类,我认为“硬素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硬素质”不硬,将无法胜任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在社会上就没有安身之所。“软素质”是沟通合作和善待他人,“软素质”也不能“软”。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做事的劲头才更足,做人的路才走得更自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老师坚持不懈的爱与责任会在学生心中树立一座丰碑,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班集体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班主任和学生们互助互爱、齐头并进,学生们在学习上是剑拔弩张的对手,在生活中是其乐融融的朋友。“让我们手拉手,一起向前走”,我常想,和谐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孩子,作为西北师范大学的一份子,如果今天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明天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来源:《西北师大报》第4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