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薇:来自全国大学生双创投资服务联盟(以下简称“投盟”)的几位专家在各个省市已经开展多次巡讲,今年在二十多个省市进行了四五十场双创辅导及双创教育。
前不久,在厦门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指出,目前高教双创工作呈现“三游”之态,即上游——双创教育改革;中游——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游——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此“三游”蕴含了双创之孕育到收获的过程:从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下一步,在全面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全面覆盖中游,最终实现大学生双创成果的全面转化。
张大良司长指出的“三游”态势,恰是高校双创工作很有力的抓手和落脚点。
西部高校,由于诸多客观原因,可以说是双创教育的薄弱地区。借此次论坛,请专家们为我们西部高校双创“把脉”。
在自由环节之前,先听听刘全宝老师关于高校双创及双创教育的思考。
双创教育要和德育同步
刘全宝:协助甘肃高校做好学生的双创项目,是我们投盟专家此行期望促成的事。
关于教育服务和项目落地,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好的产品,在学校并没有真正做起来。个别做起来的,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
从事这项工作的老师和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都有一些困惑,那就是我们的创新创业项目如何落地?所以,今天我想站在大学的角度,来谈谈创新创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做一些个人建议。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有鲜明的目的性,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背景是什么?个人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高校希望通过创新创业促进学生就业,化解就业压力,这和党中央的号召是一致的;二是从人才的供给改革看,高校在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上,要及时跟进,做出调整;三是学生走出校门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加强培养;四是高校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大双创教育力度,立德树人。
高校怎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的顶层设计是什么?有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执行策略如何制定?做法上讲求一步到位还是小步快跑?推进目标如何设定?业务战略怎么走?双创教育和创投如何结合?
基于这些思考,大学的双创教育,一是要凸显特点。也就是要立足学校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制定双创教育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二是要更新理念。创新创业实际上是一个基础教育,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出多少项目,带出多少产值,更重要的是创新理念的培养。
目前,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和市场需求相一致,适时调整跟进。通过培养学生的决策、创新、学习能力和全局意识、工匠精神,使得他们能尽快适应变化,走向社会。
从企业视角来看,双创教育要和德育同步。我们创业的目的,先是利己,再是利人。我们的双创教育一定要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我们要利己,但绝对不能坑人。创业就是要为自己、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创新就是要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立德树人。
双创教育要立足中国特色。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国外的创业课程,但不能照搬、照抄,因为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客观的说,我们的产业,并不比西方差,只是文化底蕴不同而已。所以,高校的双创教育,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来开展。
双创的重点一定是创新,没有创新的创业很难持续。而创新的提升点在于产品质量,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工匠精神来支持创新。
双创教育也要成体系、分层次,既要有面向广大同学的通识教育,也要有针对性强的个性化辅导和精英化教育。专业教育讲究深度,双创教育讲究广度。
双创教育和学校、企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注重内涵,不能搞形式,而是确确实实让创新创业的精神溶入当代大学生的基因。
双创要源于内心的热爱
李薇薇:从企业视角看双创教育和德育的关系,这也是当下最值得思考的命题。习总书记谈到,思政教育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中不能忽略双创因素。双创教育作为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要从双创的总体战略框架去思考。请蒋楠老师谈谈观点。
蒋楠:2016年,全国高校创业创新投资服务联盟伴随着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应运而生。
这个阶段,投盟的公益服务主要面向团队,面向创业项目本身。所以,我们走进高校调研培训,走进国家实验室参观走访。
国家拿出数亿的经费支持研发工作,我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研究出了一大批高端的科技成果。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就应该更好地和高校双创相结合,这样才能把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调动起来。
“高创”,就是高校创业,也是高科技创业。取这两个字,有一语双关的意思。在高校里面,就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型的项目。
从投资人的角度而言,我们看一个项目的时候,主要是看市场和产品。市场里面包含需求,需求就是关键。最核心的是,怎样找到需求本身。在项目中,老师和学生不管是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们首先都把他们当作整体来看。
我们的团队在创新创业上,首先要源于自己内心对这件事情的热爱,基于这种热爱,就会观察、动脑筋。也许,一些科研成果不一定跟最初的目标一致,但肯定有一定的关联性。唯有源自内心的热爱,才能产生自我驱动力,才能找到 这个切入点,才能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才能最终把它变成一个可行的产品。
立足本土的双创才出彩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是甘肃第一个成立双创学院的高校。农业院校结合学科特点做创新创业项目,一方面周期比较长,另一方面风险比较高,容易受价格、疾病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就我校而言,创新创业更多倾向于甘肃本土产业,如中药材、马铃薯等。这些产业,受甘肃地理环境的影响,原料都比较少。请教各位专家,我们这样的学校,该如何立足本土做好“双创”工作?
牛晋:我们的创新创业如何与各个学校的专业相结合?这是个亘古常新的话题。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今年沈阳农业大学的一个参赛项目,叫东北大榛子,就非常符合这个主题。
这个项目有研究成果,但是缺少的是运营。于是,学校就把运营交给经管院的院长和他的研究生团队来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了一个运营这个项目的村子,做成了实体。在这个村子里,一亩地种玉米平均挣800元左右,而大榛子却可以让亩产额达到1500元以上。然后,他们再借助互联网平台把产品卖出去,获得更大的利润。
其实,“互联网+”,可以换一个思路,叫“+互联网”。现在,我们所有的产品或者是企业运营,都不可能脱离互联网因素。东北大榛子这个项目通过淘宝店和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就是把传统产品进行了“+互联网”的包装,使得年营业额达到数百万元。也使得这个农业项目在今年的大赛中脱颖而出。
这个学科本身就有特色,越有特色就越能做出出彩的项目。
师生共创是未来模式
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双创工作做得也比较好,我们每年拿出200万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第一年的38项,后来做到100项,直到现在已经累计做了400多项,并且专门为学生成立了40多个工作室。这40多个团队,大多都是学生自主团队。所以,我很想知道老师该如何融入到学生团队里,带领学生去做一些好的项目?
戴海涛:对高校而言,师生共创可能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一个好模式。一是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二是能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但是,我们都知道,高校的绝大部分老师,是不可能自己出来办公司的。让老师放下原有的身份和工作去创业,比较难,也不一定做得好。
有一种好的模式,就是老师以技术入股,作为团队的主要研究专家,然后把公司交给有能力、会搞市场的人去做。这样,当创新创业落到实处的时候,他们的研究生招生方向甚至也会发生改变——原来可能只是招收本学科研究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那之后可能更需要招收市场能力、领导能力都比较强的研究生。
而如果再拓展一下,把一些有能力的高年级本科生带进实验室和创业团队,跟着老师做科研和创业,将会对学科团队和学校发展都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在我看来,不但要鼓励师生共创,更要鼓励多学科交叉。学校搭建平台,师生回馈学校,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科创要在痛点中找需求
李薇薇:跨界科创、学科交叉融合科创,对于西部来说是一个痛点,但在这个痛点中,找到需求才是重要的。痛点有共性,在共性中找到个性化的需求及个性化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特别希望为大家解决的问题。
兰州财经大学:2014年,我校创建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学生创新创业流程室。2015年我们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之后又成立了学生创业创新学院。
这里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在双创中,应该是建立框架往里面填内容,但我们缺的正是内容;第二,在初创阶段,最缺的还是资金,请问有什么比较好的可行的筹措途径?
张强:整个系统怎么做,有一个维度叫基础系统建设。高校创业创新最重要的是基层群体,就是基层教师。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抓手,目的是为了整个创新创业成果的推进。从各个省的情况来看,基层教师和具有专业技术的科研人员在双创中没有动起来,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个人觉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在于“万众”。几个精锐项目,并不能代表一个学校整体创业水平,但它却代表整个创业教育的根本。因为只有项目起来了,有成果了,学校才会去摘果子,才会去继续施肥。
我们一般把双创分为“0”、“1”和“100”三个阶段。从0到1的过程特别难。
一般来说,大部分投资人只能投“100”以上的项目,因为“100”以上的项目属于有团队、有技术、有基础、有规模,具备投资要素,投资才会受益。这个阶段,高校老师不需要教太多,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社会和市场。
“1+”阶段,指的是已经经过创业的驱动,已经有了创新思想,愿意参与到创业环境、创业行为中来。这部分同学是积极参与的,但他们需要老师提供帮助,有辅导员整合资源,有创新创业教育者来提升他们的能力,然后有企业家来引领他在某个项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及投资人在后期引导他做好企业。
“1+”和“100+”的学生在整个高校里面,现在还达不到5%,大部分创业者都处于“0”阶段。
所以,要想真正驱动高校的创新创业,让我们的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必须在“0”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教育,要由我们高校的老师来做。而要想让一个学校的创业工作做得扎实、到位,就必须要把基层的辅导员制度完善,把基层的一线教师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培训提升到位。
西部双创软环境进入关键培育期
李薇薇: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大平台,衡量国家战略实施的程度需要一个大平台,通过效果及数据化的呈现,引导战略实施更加深入及高效。“互联网+”大赛很重要,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的是高校双创水平及发展程度,在此意义上,大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阿里研究院日前发布研究成果称:“西部双创软环境进入了关键培育期。”
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一定不能离开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教育。师大的创新创业主要由教务处、学生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团委负责,教务处主要是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教学理念的设计。所有项目的策划孵化都是由学生处来做。在现有科研水平下,如何把本科生纳入到老师的专业团队中,让他走进团队、走进实验室,这是我们正在做的。
张强:创新创业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是,我们该怎么做?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做?还是直接找到最好的?
现在比较先进的做法就是一步到位,扔掉之前的模式,直接引用先进的理念。
对于创新创业,学校要搭建一个完整的系统,教务处和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配合。在整个创新创业过程中,我们要从个人培养、师资培养、项目培养、创新创业导师培养等多个方面来做一个生态系统的建设。
搭建一个整体系统,搭建西部高校的创新创业大框架,是重中之重。
李薇薇:通过校企合作,把优势资源转化为培养资源,把科研优势彻底转换为人才培养优势,一定要激活教师资源。可以说,发展困惑往往来自于“人”的困惑,解决了“人”的困惑,从机制和体制来讲一切也就会水到渠成。基层教师激活了,自然能带动学生的创新活力及对项目挖掘兴趣,这需要大量的有前瞻意识有经验的来自产、学、研、创、投等领域的优秀的双创导师,也需要诸多优秀基层教师和团队作为榜样和标杆。
蒋楠:纵观两届大赛,理工类大学很有优势。创新创业本身在于学校内部的机制和环境,不同专业学科进行共同搭建,利用一些大赛,重新激活校友和社会资源,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各个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李薇薇: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的发展理念,要有一个内涵上的再造过程。在这个再造过程中,双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开放性的大学,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创新、创业。
西部高校在双创工作中,首要任务就是打开思路、放开眼界。然后,立足学校优势资源,深挖下去,吸引优秀的团队和资源加入到你的工作战略当中,就能达到质的飞跃,才能在发展中“弯道超车”。
张强,投盟副秘书长,北京万学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
蒋楠,投盟副秘书长,梧桐高创资本合伙人
戴海涛,投盟副秘书长,北京1617科技公司创始合伙人
刘全宝,投盟理事长单位代表,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牛晋,投盟委员,北京万瑞腾达投资基金副总裁
李薇薇:《中国教育报》创客版主编,高教周刊编辑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减,未经作者本人审核)
文字整理:罗孝英 张婧羽 张锦 郝琳 杨梦圆 胡颖婷
(编辑: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