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工聚焦

一场全媒体背景下的就业工作信息化突围战——就业中心公共微信平台运营实践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7-09 浏览量:477
      西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的省属综合类师范院校,由于多方因素,学校在总体严峻的就业形势中面临着更加激烈的挑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发挥就业指导在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是学校一直以来密切关注和积极破解的课题。近年来,学校重点打造“生涯发展教育平台、就业能力提升平台、供需信息交互平台、人才市场推介平台、创业孵化实践平台、事务管理服务平台”等六大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以微信公共平台为代表的就业工作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全媒体”视野开启高校就业工作“互联网+”时代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战略。“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及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继承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激增,有效信息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观念,影响着学生就业机会。同时,信息化水平也决定了高校就业工作的效率高低。实现与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的无缝链接,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趋势。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网络社群、即时通讯等为代表的固定或移动数据终端,利用其数字化与互动性,将就业服务的提供方和接收方(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以“西北师大就业中心”公共微信平台为代表,实现单一化信息管理向一体化信息管理的转变,使信息管理的对象从毕业生拓展到全体学生,使信息传播的范围从校园拓展到全社会,使就业市场从现实拓展到网络,从而提升就业服务工作的广度、深度和质量。
       二、以微信公共平台为载体,发掘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新的发力点和增长点
       1.积极构建一体化数据平台、信息平台,提高就业信息服务的质量效率
       平台建设,是高校就业信息服务的重点。学校自主开发并投入使用“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毕业生签约信息录入核对、违约申请、协议书换发等事务性工作实现自助填报,借助网络手段,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理效率。开发“毕业生离校手续办理系统”,学生通过就业中心微信平台即可查询离校手续办理的进度,各部门信息实现共享,大大减轻了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量,减少学生在离校前夕往返各个部门的奔波忙碌。利用微信自动回复功能,将“就业服务100问”植入其中,实现就业手续咨询的自助化服务。开通“专场招聘会专题网站”,实现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自助发布和招聘会展台的自助选择,大大提高了办会效率,节约了办会成本,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的端口,随时了解双选会的动态信息。微信公共平台开辟“公职招考”、“专场招聘”、“征才快讯”等栏目,除直接发布来校招聘的用人信息外,对政府就业公共服务部门、高校就业部门、社会专业机构的有效信息进行甄选、核实、发布,扩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同时,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使毕业未就业学生依然可以通过系统获得政策咨询、信息提供等方面的追踪服务,延长了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2.密切联系学校、市场和学生,扩大就业信息服务的有效覆盖
       目前,学校就业中心微信公共平台共有用户2万余人,其中,大部分为我校在校和毕业学生,也有部分为兄弟高校学生,同时也得到不少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订阅。为扩大微信的覆盖面,学校就业中心开展多次推广活动,通过传单、海报、展板深入学生宿舍宣传;将微信二维码印制在学生就业协议书上,方便学生和用人单位扫码订阅;举办“就业服务日”活动,制作“校园最大二维码”,用现场咨询、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微信;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文明离校活动,开展转发赠言、集赞抽奖等方式,实现订阅用户的“几何式”复制和增长。目前,“加微信”已成为学生求职准备的首要环节。中心微信公共平台将官方微博、学校就业信息网、大型招聘会专题网站、社会专业网站和学生连成一体,无论是招聘信息、实习快讯还是论坛报告,不让学生错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逐步形成了平面与立体、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短频快的供需信息供给系统。
       3.广泛传播积极正向的择业、就业、创业理念,深化就业信息服务的教育影响
       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全媒体环境下最受高校学生欢迎的媒介渠道。学校运用微信这一普及程度极高的传播工具,采用分众化传播方式,有针对性地推送到学生的个人阅读前台,符合大学生阅读习惯,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时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职业成熟度。“西北师大就业中心”微信公共平台,专门开设“懂老师有话说”栏目,通过“九小妹”、“懂老师”两个可爱的虚拟卡通人物的问答对话,每天将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创业经验分享、求职面试策略等内容准时推送至所有用户,每篇阅读量均在500人次以上,在“朋友圈”的分享与传播中,起到广泛的宣传效果。2015年3月,在大型专场洽谈会召开前夕,中心推出“懂老师带你办手续——西北师大学生就业宝典之一”系列漫画,将14项就业手续办理流程简化为浅显易懂的卡通图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海报、手册和微信将就业手续办理的基本知识告知学生。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学校每年一度的“就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得到广泛关注和参与,从活动发起到表彰总结,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数十位在求职、就业、创业中的典型事迹被学生了解和熟知,他们的求职经验成为案例激励和带动了更多求职路上的学生。微信平台不定期开展生涯人物访谈、用人单位访谈等专题活动,将镜头对准杰出校友、业界精英和长期雇主,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和展示他们的个人经验、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等,引导学生及早做好职前准备。
       4.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延长就业信息服务的工作手臂
       互动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学校就业微信公共平台既注重用户体验,又非常注重用户参与,学生既是平台的受益者也是平台的建设者。为做好信息工作,中心在已有“就业助理”、“就业大使”两支学生团队的基础上,招募学生志愿者,成立“职业发展通讯社”。作为一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职通社”在短短两年时间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来自全校多个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发挥所长,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微信内容的采编发布工作,努力将微信公共平台建成“传递信息的干线、对接供需的桥梁、展示学校的窗口和联系校友的纽带”。除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常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之外,点对点、扁平化的微信平台还发挥着连接学生和企业、学校与校友的积极作用。自2012年起,学校通过微博微信发起“毕业生文明离校系列活动”——“毕业季•青春不散场”、“毕业生与校长早餐会”等活动,毕业生通过微信微博表达对母校的感情,学校通过微信微博随机抽选学生代表,与校长院长共进早餐,为母校建言献策。利用微信平台的便捷,中心还开展了学生就业期待、求职准备、签约状况等在线调查,通过各类招聘信息的阅读量和点赞数,也对学生的求职意向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三、以微信为先导,打造全通道、全媒体、全覆盖的西北第一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
       2015年3月,“西北师大就业中心”微信公共平台在《南方周末》数据实验室的“全国高校微信排行总榜”3535个高校微信公共平台中排名22位,在“全国高校校务机构微信排行榜”中,名列第1,每周阅读总数达55000次以上。以往的“新媒体”已成为“主渠道”,赋予这个全新的工作阵地更多的责任。未来,“西北师大就业中心”微信公共平台将进一步融合纸媒、数媒,发挥其信息容纳力强、传播快速精准、运营成本低廉的优势,从而实现学校就业服务“六大平台”互联互通、系统协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微信平台功能板块将进一步开发,可读性、实用性、互动性将更强;信息推送方式将进一步优化,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个性服务;平台运营团队将进一步提升,逐步实现专人、专项、专业管理,维护公共平台的公信力和独特风格;信息服务渠道将进一步拓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引导与服务于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促进作用。

 


返回
顶部